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

获得自由的奴隶仍然只会用奴性思维

1988年7月的一天,我只身乘车从耶路撒冷出发,来到以色列的埃拉克城外,红海边的埃以边界线上的塔巴,在那里登上一辆公车,前往开罗。

我选了这条路线,是想全程穿过西奈沙漠。当时我在读犹太历史,刚学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其中的古代部分的主要记载自然是出自《摩西五书》(即Torah,圣经旧约的前五部,“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末记”,“民数记”和“申命记”)。西奈沙漠对与犹太民族有及其特殊的意义,他们对这片不毛之地有非常特殊的感情,以至于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对不起,我记不起来是他还是另外一个人了,请对中东战争有研究的朋友指正)在某次中东战争中攻入埃及领土时,以色列人称他为“摩西之后第一个进入西奈沙漠的以色列人”,可见西奈沙漠在犹太人心目中的位置。为了体验一下这种心情,在某种程度上回到历史的场景,我要看看西奈沙漠。在我的想象中,西奈沙漠像撒哈拉沙漠一样,是一片黄沙滚滚的大漠,一层层沙峰像海浪一般卷向天边,否则,古代以色列人何以要在这片沙漠中游荡整整40年? 出国之前,我对“琼瑶阿姨”一点兴趣也没有,她的书一本都没看完,对“三毛姐姐”倒是羡慕之至,她的书能找到的都看了不止一遍,呵呵。

进入西奈沙漠之后,颇有一点失望。首先,西奈沙漠并非撒哈拉那样的“沙”漠,而是一片戈壁,没有沙山,倒是有不少黑黝黝的石山,山上寸草不生,在夕阳下显得狰狞恐怖。地面上铺满大大小小的石块,局部地区也有一片片黄沙,偶然会看到低矮的沙漠植物。红海海湾在夕阳下呈深蓝色,对面约旦的山岭金光闪烁。窗外的景色一直就是这样单调,直到夜晚。车开了整整一夜,天亮时到达开罗。原来西奈沙漠这么小! 我不由疑惑: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走出埃及,何以要在这么一小片沙漠里逗留40年?


回到美国,导师请我到他家吃饭,一家人都想知道我对以色列之行的情况。我却急不可耐地先扔给他一个问题:“西奈沙漠这么小,为什么摩西要带着以色列人在沙漠里转40年?”我的导师是犹太哲学专家,听了我的问题,他详细对我解释了一番。根据犹太神学的解释,他说,摩西认为生而为奴隶的人们是无法建立自由的国家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因此,摩西要让生为奴隶的一代人在沙漠中死去,让出生于自由中的新一代在沙漠中历练,炼出强健的精神和体魄,只有知道什么是自由的人,才能建立自由的国家。最后,这些在自由的精神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终于渡过约旦河,在“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国家。而生长在埃及的一代,包括摩西本人,都没有渡过约旦河(很抱歉,没有约旦河的照片,虽然到过约旦河边。那条河很窄,一个撑竿跳我怀疑就能蹦过去,呵呵。)



如果仔细读完“摩西五书”,至少读完从“出埃及记”到“申命记”中有关摩西的记述就会知道,“出埃及”只是摩西故事的前半部。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之后,摩西并没有闲着,他忙着“nation building”, 建立了一个宗教――犹太教,以此来激发以色列人的民族意识和自信心。他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当然这一切都是以上帝的名义颁布的,因此而具有不可动摇的神圣性。不过,要是您跟我当时的圣经学老师那样仔细,就会注意到,这套法律制定时间是在传10戒之后。在此之前,以色列人已经打了一场小胜仗,摩西还建立了一套简单的管理制度,而且权利下放,自己只过问大事,小事他老人家就不操心了。显然,摩西知道光是粗线条的“10戒”还不够,“10戒”相当于“基本法”,要确保它的执行还得有具体的法律条文。这不,“出埃及记”21 - 31就是耶和华向摩西传授具体的法律条文。整个法律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在“利末记”和“民数记”里有详细记述。非常boring,我就懒得说了。当然啦,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还出了“金牛插曲”,雄辩地证明了摩西的正确性:那一代人走不出自己的大限。每当遇到挫折大家就抱怨,要求走老路,回到埃及――至少那里有肉吃,呵呵。所有的制度都制定完善,并且在沙漠中付诸实践之后,在自由法制中成长的一代人也长大了,摩西传“位”(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其实摩西并非“国王”,只是“先知”,以色列人在西奈沙漠中也没有建立“临时政府”,虽然有政府的雏形)约书亚,命他带领以色列人渡过约旦河。

摩西的故事最后一节很动人。老头儿含泪恳求耶和华让他过河,未允,只让他上山远眺。老头儿把全体族人招来,留下遗言,把整套法律重复了一遍。注意:“利末记”和“民数记”是第三人称写的,“申命记”是第一人称写的,也就是说,作者是“如是我闻”的记录(所有关于圣经学上的争论,此处略去不表)。到了老爷子也没过约旦河。这个故事里的几个主要因素:出埃及,沙漠中的立法,不让“生为奴隶的一代人过约旦河”都体现了犹太人的智慧。





(转文)作者: 寒江月影